BEARING SEARCH
据考证,瓦与陶器发明的时间大致相同,距今约有一万年历史。所谓“秦砖汉瓦”,汉代的瓦造型优美、种类非常之多,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。
宣恩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“吊脚楼”大约在四千年前开始广泛使用,但是宣恩人何时开始用瓦已不得而知。“陶尽门前土,屋上无片瓦”,瓦在古代可不是寻常人家能用得起的。
“烧瓦”是很辛苦的活,从制作瓦坯到烧制成型,无一不凝聚着烧瓦工人的汗水与辛劳。制作瓦坯要选去除表层的地下土,一大堆粘土堆在平地里,历经破碎、除杂、粉碎、翻踩等过程才能制作瓦坯。
我曾有幸目睹过制作瓦坯的全过程,且记忆深刻。泥土被锄头破碎之后,先剔除其中的石子、树根、草皮等杂质,然后用最细的筛子一遍遍筛除,留下如同面粉一般细滑的灰土。经过筛除的灰土慢慢加水,再牵来大水牛,如同磨面般轮回翻踩,充分拌匀。
拌好的泥土在特制的模具上用不同的力度拍打,做成四片瓦连成圆筒的瓦坯,每片之间留好印痕,这样等瓦坯晒干后按一定的方位拍打,瓦坯就自动裂开,成了四片单独的瓦坯了。制好的瓦坯还要经过烧制,才可成为抵御风雨的瓦片。烧瓦最重要的是火候的把握和烧制时间的长短。火太大,烧的时间太长,会把瓦烧坏;火小、烧的时间短,又烧不透,稍不留神就非常有可能让一整窑瓦变成废品。
烈火焚烧只等闲,一般经过三天三夜的烧制,由粘土制做的瓦坯就成了青灰色的瓦片了。
粘土瓦材质脆、自重大、片小,在使用的过程中极容易损坏,因此诞生了一种专门维修瓦面的职业捡瓦。捡瓦的人被称之为瓦匠,是传统“九佬十八匠”之一的古老职业。捡瓦一般选在夏季天气晴好的时节,瓦匠站在屋面的檩条上工作,不仅需要胆量,还需要有良好的体力和耐力。
我的一个舅公就是瓦匠。早年四里八乡全都是吊脚楼,对技术好的瓦匠需求很大,因此舅公很忙,往往头年下半年向他预约,第二年夏季他才会按自己排好的顺序选一个好天气来主家捡瓦。
舅公走路风风火火,他常年穿老式的青布对襟衣衫,千层底布鞋,走到哪里胳肢窝下都夹着一把旧式长柄黑伞,脖子上往后挂着一顶草帽。
舅公去捡瓦,到得特别早,往往天不亮从家里出发,这样才可以保证到主家时刚刚亮透。他说天没大亮不敢上屋,因为露水还没干,屋面滑。舅公到了之后早饭也顾不上吃,只是稍坐一会儿,抽一小截旱烟再喝一缸子水就开始捡瓦了,他说要趁太阳没出来多捡一些。这一捡就是半天,直到大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才肯下来休息吃饭,顺便美滋滋地抽一袋旱烟。吃过午饭不久,他又戴着草帽爬到屋顶去了。
小时候的我不懂事,老是缠着舅公给我捉躲在屋檐下的蝙蝠。蝙蝠在我们的方言里被称作“檐老鼠”,大概是长的像老鼠,又老是喜欢栖息在屋檐、瓦片缝隙里的原故,它们往往昼伏夜出,白天蜷缩着,头顶的瓦片被揭开了也懒得动弹,便被舅公捉来完成我交代的“任务”了。
关于舅公的记忆就这么多,因为这位瓦匠很快老去,老得不再适合这样一个职业,我也就很少有机会再见到他。
舅公老去之后,年青的专业瓦匠就只剩“大狗”“小狗”两兄弟了。兄弟俩脑子不太灵光,幸好学得一手捡瓦的手艺,足以温饱。
大狗小狗本人我没有亲见,随着农村盖平房的慢慢的变多,想来他们的营生一定大受影响。也不知道从哪一年起,村里再也没再次出现过专门的瓦匠,捡瓦这样一个职业也随着大狗、小狗的轶事慢慢淡忘在人们的记忆里。
Copyright © 2021 米乐体育官-米乐M6下载-米乐m6下载连接 沪ICP备2021023255号
技术支持:网站地图